巍巍華夏,江山如畫。誰執巨筆,擘畫山河?
2018年5月,黨中央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2023年7月,時隔5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再次召開。
“經過頑強努力,我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并強調“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國家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8月15日,正是“兩山”理論誕生的日子。
日之初升,為霞滿天。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自此,這一理念引領中國廣袤大地發生深刻變化。
思想引領,篤志前行。黃河、長江兩條母親河的保護與發展,一直牽動著總書記的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從三江源“中華水塔”保護,到蘭考縣黃河最后一彎,再到東營黃河入海口,總書記走遍了黃河上中下游九省區。從在寧夏考察時指出,要明確黃河保護紅線底線,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到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總書記抵宜昌、過荊州、入岳陽,西至三江源,東到崇明島,足跡遍及長江上下。登大壩、乘江船、進社區、訪企業、到村落,破化工圍江難題,治非法采砂頑癥,清航道運行暗礁,督生活垃圾直排,看濕地復綠狀況,查水文監測數據,囑長江文化保護,推動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快與慢、加與減、破與立、當下與長遠,護岸、修灘、固壩、疏浚,開出的長江保護的每一劑“藥方”,都閃耀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光芒。
一錘定音明確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扭住不放嚴懲秦嶺北麓違建別墅、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木里礦區非法采煤等事件,雷厲風行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史上最嚴中央環保督察,深謀遠慮設定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從滾滾長江到浩浩黃河,從青藏高原到草場林海,習近平總書記走到哪里,就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講到哪里,對生態文明建設念茲在茲,傾注巨大心血。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十年上下同欲,十年風雨同舟,十年砥礪奮斗。新時代十年,是中國越來越美的十年——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厚重書寫“綠色答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環保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有力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成為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行動,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實踐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
萬里河山入胸懷,重整行裝再出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生態文明保護法治建設和法律實施監督。”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奮楫篤行、步履不停: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將于9月1日起施行,海洋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修改正在穩步推行,濕地保護法執法檢查扎實開展……全國人大常委會以法治力量守護綠水青山。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畫卷,更是一份寫在人民心里的答卷。新征程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人民勠力同心、攜手同行、不懈奮斗,定能匯聚起磅礴偉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繪出美麗中國的新畫卷。(作者為《中國人大》雜志社總編 汪洋)
(來源: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