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提出“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生態文明保護法治建設和法律實施監督”。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緊貼人民群眾美好生態環境需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工作重點,持續強化生態環保領域立法、監督工作,以法治力量護航美麗中國建設。
守護綠水青山,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2018年,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憲法基礎。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履職以來,加快生態環保立法工作步伐,在完善生態環保法律體系上取得新成效。
“半巖晦云雪,高頂澄煙霞。”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以立法守護高原生靈草木、萬水千山,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23年4月26日表決通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7章63條的立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操作性、前瞻性,成為做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重要法治保障。
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該法強化源頭防控、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為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提供了更有力的法治支撐。
“綠水豐漣漪,青山多繡綺。”2023年6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全國生態日的決定》獲表決通過,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這一天,大家透過山林的滿目新綠、河川的涓涓清流,共同見證“綠水青山渾似畫”的美麗中國,見證“兩山”理論的真理偉力和生動實踐。
目前,我國已有生態環保法律30余部、行政法規100多件、地方性法規1000余件,為形成并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下堅實基礎。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工作正在扎實推進中,對現行生態環境法律制度規范進行系統整合、編訂纂修,形成高質量的法典草案,力爭年內提請審議。
濕地是三大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在濕地保護法實施一周年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濕地保護法執法檢查,緊扣法律規定,突出問題導向,推動濕地保護法全面有效實施,助力濕地保護修復高質量發展。
2023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圍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執法司法工作,同步聽取審議“一府兩院”3個專項工作報告并開展專題詢問。問答之間,有效檢驗“一府兩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履行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法定職責情況,問出了工作實效,答出了人民心聲。
在綠水青山間書寫法治答卷,環境狀況年度報告就是直觀的“成績單”。今年4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審議了國務院關于2023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這是自2016年起,全國人大常委會連續第9年聽取審議年度環保報告,已成為一項例行開展的監督工作。9份年度環保“成績單”背后,是我國為改善生態環境作出的不懈努力。梳理歷年報告,“空氣、水、土壤環境狀況”是重點,并豐富“海洋、聲環境狀況”等內容,展現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有力印證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改善。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2024年度監督工作計劃,除聽取審議年度環保報告外,還將聽取審議國務院關于防沙治沙工作情況的報告,檢查黃河保護法實施情況并結合審議執法檢查報告開展專題詢問。
大美神州千秋畫,錦繡華夏萬古詩。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進一步完善生態環保法治體系,強化生態環保領域監督工作,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作者為《中國人大》雜志社總編)
(來源:“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
(責編:高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