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回顧歷史,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建立、鞏固、完善和發展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求,立足人大環資工作職能職責,依法履職、擔當作為,為以法治力量推進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一、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成為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保護環境被寫入憲法,環境保護法(試行)、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陸續頒布施行。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設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保護委員會,次年更名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領域立法速度和質量得到提升。新時代以來,我國以最堅定的決心保護生態環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人民群眾對環境改善的感受直觀、真切,獲得感明顯,國際社會高度贊譽。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
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日臻完善,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統一。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守護綠水青山。全國人大環資委積極發揮人大立法主導作用,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好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各項工作。我國現行生態文明領域法律30余部,行政法規100余件,地方性法規1000余件,涵蓋水、氣、噪聲、固廢等各類污染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類自然系統。進入新時代以來,先后制定了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核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物安全法、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等法律,填補了有關領域的立法空白,將生態環境保護向國家安全、特殊區域和流域保護等領域拓展,進一步增強了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2023年,經黨中央批準,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列入編纂生態環境法典、可再生能源法(修改)、國家公園、應對氣候變化、重要江河流域保護等立法項目,為更好地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新要求。立法工作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重大決策、重大事項、重要情況及時請示報告;堅持系統觀念,從國情和實際出發,使法律更好立足我國生態環境現狀、解決突出問題;廣泛凝聚共識,通過調研、座談、聽證等方式,努力讓每一部法律都滿載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推進過程,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統一,也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生態環保法律得到有效實施,推動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完善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聚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所愿,持續推進生態環保法律實施,綜合運用聽取審議報告、執法檢查、專題詢問等多種監督形式,強化監督力度和實效。從2016年開始每年聽取和審議國務院關于上一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聚焦生態環保領域的突出問題,連續對大氣、水、土壤、固廢、環境保護、海洋環境保護、可再生能源、濕地保護、長江保護、黃河保護等十余部法律的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結合審議執法檢查報告開展專題詢問,形成生態環保法律監督工作的“組合拳”;委托省級人大常委會在本行政區域內檢查、調研,推動各級人大上下聯動、同向發力。通過前期調研、問卷調查、第三方評估、隨機抽查等方式,提升監督實效,有效推動“一府兩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法律實施,集中回應人民群眾關注的環境資源領域執法司法問題,助力全社會增強法治意識,維護法律權威。
二、深刻理解生態文明法治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深入分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對新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增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歷史自信和歷史主動。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處于重要位置。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生態文明已先后寫入黨章和憲法。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需要堅持堅守、一以貫之,也需要與時俱進、久久為功,把來之不易的成果鞏固好、利用好、發展好。
準確把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這是對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形勢的科學判斷。我們要清醒認識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堅定不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持續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深刻領會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征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這“五個重大關系”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新創造、新發展、新成果的集中體現。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其中蘊含的辯證法、戰略方向、戰略路徑和科學思想方法,深化規律性認識,以高質量立法和監督工作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三、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推動人大環資工作更好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
趙樂際委員長強調,本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中心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法治保障、發揮職能作用。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人大環資工作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部署,找準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職責定位,在美麗中國建設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提高政治站位,自覺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上來,深刻領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到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各方面全過程。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新征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發揮人大主導作用,不斷健全生態文明法律體系。統籌協調貫徹落實立法規劃和立法工作計劃,把堅持黨對立法工作的全面領導具體地、現實地落實到立法工作全過程各環節,確保立法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治效果、社會效果。對負責牽頭起草的法律案,擔當起、行使好法定職權,扎實細致、精益求精,與有關方面加強溝通協調,有序推進;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把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現實期待落實到法律制度中。對其他部門牽頭起草的有關法律案,提前介入,做好協調配合、督促推動等工作,確保按計劃提請審議。對地方人大在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加強聯系,交流經驗,同題共答,幫助提升地方立法質量,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整體優勢。
堅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用法治方式保護綠水青山。堅持正確監督,圍繞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緊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所思所盼所愿,通過扎實深入開展執法檢查、聽取和審議報告、開展專題調研、專題詢問等方式,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保證人民群眾合法環境權益得到維護和實現。堅持有效監督,扎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真正把情況摸清摸透,把問題找準找實,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意見建議,把監督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有力舉措。堅持依法監督,緊扣生態文明領域法律規定開展執法檢查,推動有關部門依法正確行使職權,推動法律全面有效實施。
加強法律宣傳普及,不斷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內生動力。將環境與資源保護領域立法、監督工作與宣傳普及法律、增強法治觀念相結合,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引導和推動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美麗中國建設。在對外交往中,發揮全國人大環資委的優勢和特點,積極宣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講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作出總動員、總部署。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中,很多方面與人大環資工作密切相關。我們要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做好新時代人大環資工作的重大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保證,深刻領會全會精神,把準職責定位,以全會精神推動人大環資工作高質量發展,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來源:中國人大網)
(責編:高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