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枝江市人大常委會創新舉措,立足“深”“廣”“實”,深入開展“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以下簡稱“三民”)代表行動,運用共同締造理念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擘畫了全過程人民民主“最大同心圓”的枝江畫卷。
一、突出“深”字察民情
(一)深度激勵,讓代表心中有光
制度約束明導向。出臺《枝江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履職積分制評價辦法(試行)》,對市人大代表履職的20項具體內容進行百分制考核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推薦代表連任的重要依據,對考核不過關的進行約談,進一步激發代表履職熱情。出臺鎮(街道)人大工作目標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運用到市委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壓實鎮(街道)人大代表工作責任,樹牢人大代表為民履職的鮮明導向。教育培訓強素質。將“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推進代表履職培訓常態化、制度化。邀請全國人大代表、省市人大專家來枝開展代表初任培訓與能力提升培訓,組織50余人次到周邊縣市區考察學習代表工作,每月邀請部分基層代表參加市人大機關“人大講堂”。對標對表找差距。常委會機關的人大代表樹牢“五個一線”意識,“真刀真槍”查找在履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自我加壓、主動整改。深入開展“優秀建議”評選活動,鼓勵代表多提高質量的“精品”建議。選樹羅海霞、肖賢方、周代年等一批優秀人大代表典型,通過多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介,形成代表履職“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激發代表履職活力。
(二)深入調研,讓代表肩上有責
立足“一個中心”,突出代表主體。以“保障代表依法履職、豐富全過程人民民主枝江實踐”為中心,堅持向代表寄送資料,重要工作通過線上渠道及時向代表推送,每季度組織代表視察法院庭審,保障代表及時掌握市情政情。邀請代表列席常委會會議、參與“三查(察)”活動,認真聽取意見建議,有關部門及時答復,讓代表感受到沉甸甸的履職責任。聚焦“三個方面”,精選調研主題。圍繞全市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熱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堵點、市人大監督工作的重點,精準選題。針對全市園區建設、農業品質品牌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等開展專題調研,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力求推動解決1至2個實際問題。做到“三個結合”,創新調研方式。在代表小組組織的調研活動中,采取聽取匯報與實地察看相結合、明察與暗訪相結合、定點考察與隨機走訪相結合的方式,了解真實情況。邀請人大代表參與常委會組織的“三查(察)”活動50余人次,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組織外出考察學習等方式,將調研向縱深推進。
(三)深耕基層,讓代表腳下有泥。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點優勢,開展系列活動,讓代表走在田埂上,走進生產線,溫暖群眾心。開展“三在三爭”活動。組織和發動代表在選區選舉單位爭做踐行初心的表率、在代表工作平臺爭做依法履職的表率、在本職崗位一線爭做建功立業的表率。開展“雙聯”活動。建立和完善市人大常委會駐會組成人員聯系代表、代表聯系群眾制度,促進代表聯系群眾常態化開展。安福寺鎮人大在前三季度活動中,103名各級代表在田間地頭走訪聯系對象650余人,開展政策宣傳、法治講課123次,收集整理意見建議56條,化解矛盾糾紛68起。開展“三主聯動”活動。組織代表深入聯系市場主體,發揮主體作用,監督“一府一委兩院”責任主體更好履職。各級人大代表與3020家市場主體結對,建立“聯、訪、辦、評”閉環機制,“零距離”傾聽市場主體心聲,收集到市場主體反映的問題192個,督促“一府一委兩院”“零延時”解決市場主體困難,形成優化營商環境的強大合力。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發出活動倡議書,號召全市人大代表結合共同締造活動,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市人大代表孫小華把工業領域的環保科技手段應用到鄉村黑臭水體治理,目前已將35畝的荒坑廢塘和延綿2km破敗溝渠建成水清岸綠景美的孫家港生態園,成為群眾勞作之后的憩息休閑之地。
二、突出“廣”字聚民智
(一)廣開賢路,豐富聯系平臺。
拓寬代表聯系群眾平臺,將全市800余名各級人大代表編為45個代表小組,在鎮(街道)新建代表之家9個,在村(社區)新建代表聯絡站52個、流動聯絡站點168個。依托分布人大代表“家站點”,每季度開展一次代表小組集體活動,每月兩次安排代表就近接待選民。在11月10日全市統一開展代表接待選民活動的首日,安福寺、董市等7個鎮組織107名各級人大代表到選區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精神及共同締造活動相關精神,共接待和走訪選民500余人,收集意見建議110余條。仙女鎮代表小組組織代表視察美麗鄉村、美麗庭院建設情況后,提出了要進一步注重細節美化、抓好已建項目管護、調動更多村民自發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同時,采取“田間地頭問收成、夜訪農戶嘮家常、庭院樹下聽民聲”等方式收集民情民意,讓人民群眾和人大代表“雙向奔赴”。
(二)廣納良言,優化聯系渠道。
全面開啟代表議案建議網上辦理機制,構建代表聯系群眾的網絡信息平臺,推進代表履職向縱深發展。代表在市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通過“人大代表履職服務平臺”提出的126件代表建議,實現全程網上處理。閉會期間,市人大代表通過“人大代表監督工作微信群”,以圖文并茂形式提出意見建議,相關部門負責人即時響應,并將辦理情況及時在微信群回復,構建了人大代表反映社情民意和意見建議辦理的便捷渠道。枝江市人大代表、百里洲鎮寶月寺村黨支部書記張加喜群策群力,結合村情開發了以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為方向的“一碼通管”新模式,依托二維碼幸福門牌,做到惠民政策“碼”上看、群眾有事“碼”上辦、信息互通“碼”上管,百姓“碼”上反映,代表馬上處理,把一個原來全市有名的“后進村”“上訪村”改造成現在的“湖北省鄉村振興示范村”。
(三)廣謀從眾,匯聚群眾智慧。
充分發揮代表作用,創新代表工作機制,將民主與集中、有機結合,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的生動局面。自代表法實施以來,枝江市人大常委會連續30年開展“代表走訪月”活動,在今年的活動中收集意見建議800多件,梳理、整理為5個方面80余條。今年6月21日晚,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方明柱帶領部分市鎮人大代表,在仙女鎮趙家沖村與屋場灣子40多名群眾拉家常,共商村柑桔交易分揀中心項目建設、溝渠疏通、人居環境整治、道路擴寬等多個實際問題,用協商民主為基層管理賦能。創新“共同締造”三重四聯機制(區域內重大決策、重要工作、重點項目聯商、聯調、聯抓、聯動機制),邀請居民圍繞常態化疫情防控、片區委員會組建、基礎設施建設等話題談感受、提問題,相關職能部門現場作回應,充分動員人大代表、小區居民、社會組織等參與基層治理,推動“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基層落實落細。
三、突出“實”字惠民生
(一)督查考核實事求是,人大監督有硬度。嚴格落實間接選舉產生的人大代表接受原選舉單位監督的憲法法律規定。 11月9日,組織10名在枝選舉的宜昌市人大代表述職,面對面聽取述職代表履行職責、為民服務的情況匯報,并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對述職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收到了良好效果。放棄以往由常委會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對口督辦等“常規”方法,出臺《2022年度市人大代表建議督辦工作方案》,將28件重點建議提請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領導領銜督辦,把好意見建議辦理“督辦關”“問效關”。市委書記帶頭領銜督辦“關于構建政企親清關系、切實提升營商環境的建議”等辦理情況,并當面征詢建議人意見,做到了高站位推進建議辦理、高質效回應群眾期盼。年中與年末,對全市代表小組工作目標完成情況、代表履職盡責情況開展專項考核通報,推動“答復滿意”向“落實滿意”轉變。近三年來,常委會共收集、辦理意見建議615件,滿意度達100%,真正做到了代表建議“花開有果”、辦理“擲地有聲”。
(二)服務產業實與有力,代表履職有力度。以人大代表“三在三爭”“三強一促”活動為載體,結合各地特色新建24個專業代表聯絡站,把代表活動延伸到優質糧、水果、水產、畜禽等特色產業鏈,鏈接合作社500多家,規模養殖戶675家,農戶5萬多戶,在產業鏈上展現了代表履職新作為。宜昌市、枝江市人大代表、糧食產業鏈“鏈長”李開梅心系國之大者,牽頭成立優質糧產業代表聯絡站,提交建議推動我市建立4個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基地,帶動社員1000多戶發展訂單農業2萬多畝,開展社會化服務30萬畝次,幫助153戶困難群眾脫貧致了富。宜昌市、枝江市人大代表、肉牛產業鏈“鏈長”肖賢方提出關于大力發展“3321”肉牛養殖模式的建議,積極發揮農業產業龍頭企業代表示范引領作用,組建聯強合作社,投資肉牛養殖和開發、興建牛郎山特色小鎮,闖出了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通過吸納就業、代養合作,引領330多名農戶走上了致富路,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
(三)解決問題實心實意,履職為民有溫度。出臺《枝江市重大民生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實施辦法》,打破以往政府和群眾視角不一致的瓶頸,全面推行重大民生事項人大代表票決制工作,并指導8個鎮全面推行。讓人民群眾通過人大代表參與到重大事項的決策上來,成為民生實事的建議者、決策者、監督者和受益者。代表小組活動聚焦農村偏遠地區產業發展、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焦點、難點問題,引導代表積極探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路徑。各級人大代表聚焦“小切口”,服務“大民生”,積極參與“筑堡工程”“清違行動”“共同締造”等中心工作,切實解決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依法積極履職,提出金湖濕地公園管理處建筑風格不協調、袁家崗路路燈長時間不亮、校園門口交通秩序有待規范、白洋鎮魯家橋年久失修亟需重建等“小微建議”23件,并跟蹤督辦到位,用代表力量擘畫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枝江畫卷。(文:丁俊)
(責編:杜凱楊)